当前位置:首页 >百科 >oil press machine

oil press machine

2024-05-05 09:54:17 [探索] 来源:LSAW pipe to Singapore

  为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以下简称资管业务),关于规范管理统一同类资管产品监管标准,金融机构见全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资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业务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 、指导意证监会、文内oil press machine保监会、关于规范管理外汇局等部门起草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见全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日前,资产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业务

  近年来,指导意我国金融机构资管业务快速发展 ,文内规模不断攀升 ,关于规范管理在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 、金融机构见全优化社会融资结构 、资产支持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同类资管业务的监管规则和标准不一致 ,也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 、监管套利 、产品多层嵌套、刚性兑付 、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指导意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严控风险的底线思维  ,防止金融风险跨行业 、跨市场 、跨区域传递。二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目标 ,既充分发挥资管业务的投融资功能 ,又严格规范引导,避免资金脱实向虚 。三是坚持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 、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的监管理念,实现对各类机构开展资管业务的全面 、统一覆盖 。采取有效监管措施 ,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 。四是坚持有的放矢的问题导向,针对资管业务的重点问题统一标准规制 ,对金融创新坚持趋利避害、一分为二 ,留出发展空间 。五是坚持积极稳妥审慎推进 ,防范风险与有序规范相结合 ,充分考虑市场承受能力,合理设置过渡期 ,加强市场沟通,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oil press machine

  《指导意见》共29条,按照产品类型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 ,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 ,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确立资管产品的分类标准 。资管产品根据募集方式不同分为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两大类  ,根据投资性质不同分为固定收益类产品、权益类产品 、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混合类产品四大类 ,分别适用不同的投资范围、杠杆约束、信息披露等监管要求  ,强化“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投资者”理念。二是降低影子银行风险 。引导资管业务回归本源 ,资管产品投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应当遵守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有关限额管理、风险准备金要求 、流动性管理等监管标准,避免沦为变相的信贷业务 。三是减少流动性风险。金融机构应加强流动性管理,遵循单独管理、单独建账 、单独核算的管理要求,加强资管产品和投资资产的期限匹配 。四是打破刚性兑付。资管业务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oil press machine automatic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金融管理部门对刚性兑付行为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五是控制资管产品的杠杆水平 。结合当前的行业监管标准,从负债和分级两方面统一资管产品的杠杆要求,投资风险越高,杠杆要求越严 。对公募和私募产品的负债比例(总资产/净资产)作出不同规定,明确可以分级的产品类型 ,分别统一分级比例(优先级份额/劣后级份额)。六是抑制多层嵌套和通道业务 。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对各类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公平准入,金融机构切实履行主动管理职责  ,不得为其他金融机构的资管产品提供规避投资范围、杠杆约束等监管要求的通道服务。七是切实加强监管协调。强化资管业务的宏观审慎管理,对同类资管产品按照统一的标准实施功能监管,加强对金融机构的行为监管,建立覆盖全部资管产品的综合统计制度 。八是合理设置过渡期 。充分考虑存量资管业务的存续期、市场规模,同时兼顾增量资管业务的合理发行设置过渡期 ,实施“新老划断”,不搞“一刀切” ,过渡期自《指导意见》发布实施后至2019年6月30日。

oil press machine

  公开征求意见结束后,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各界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指导意见》。(完)

oil press machine

  附 :中国人民银行 、银监会 、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oil press machine

  近年来 ,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 ,在满足居民和企业的投融资需求 、改善社会融资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 、多层嵌套 、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按照党中央 、国务院决策部署,为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 ,有效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更好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基本原则】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

  (一)坚持严控风险的底线思维 ,把防范和化解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减少存量风险,严防增量风险 。

  (二)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目标 ,既充分发挥资产管理业务的功能  ,切实服务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 ,又严格规范引导  ,避免资金脱实向虚在金融体系内部自我循环 ,防止产品过于复杂 ,加剧风险的跨行业 、跨市场、跨区域传递。

  (三)坚持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 、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的监管理念,实现对各类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全面、统一覆盖,采取有效监管措施 ,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 。

  (四)坚持有的放矢的问题导向,重点针对资产管理业务的多层嵌套 、杠杆不清、套利严重、投机频繁等问题 ,设定统一的hot press oil machine标准规制,同时对金融创新坚持趋利避害、一分为二 ,留出发展空间。

  (五)坚持积极稳妥审慎推进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 、稳定关系 ,坚持防范风险与有序规范相结合 ,在下决心处置风险的同时 ,充分考虑市场承受能力,合理设置过渡期 ,把握好工作的次序、节奏 、力度 ,加强市场沟通,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二 、【资产管理业务定义】资产管理业务是指银行 、信托 、证券 、基金 、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等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 ,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为委托人利益履行勤勉尽责义务并收取相应的管理费用 ,委托人自担投资风险并获得收益。

  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 ,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 。出现兑付困难时  ,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 。金融机构不得开展表内资产管理业务 。

  三 、【资产管理产品】资产管理产品包括但不限于银行非保本理财产品 ,资金信托计划 ,证券公司、证券公司子公司 、基金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子公司、期货公司 、期货公司子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等 。依据金融监督管理部门颁布规则开展的资产证券化业务 ,不适用本意见 。

  四 、【产品分类】资产管理产品按照募集方式的不同 ,分为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 。公募产品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公开发行。公开发行的认定标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执行 。私募产品面向合格投资者通过非公开方式发行。

  资产管理产品按照投资性质的不同 ,分为固定收益类产品、权益类产品 、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和混合类产品。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于债权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  ,权益类产品投资于股票 、未上市股权等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投资于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的比例不低于80%,混合类产品投资于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 、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且任一资产的投资比例未达到前三类产品标准  。

  【明示产品类型】金融机构在发行资产管理产品时 ,应当按照上述分类标准向投资者明示资产管理产品的类型,并按照确定的产品性质进行投资。在产品成立后至到期日前 ,不得擅自改变产品类型 。混合类产品投资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的比例应当在发行产品时予以确定并向投资者明示 ,在产品成立后至到期日前不得擅自改变。产品的实际投向不得违反合同约定,如需调整投资策略,与确定的投资性质产生偏离 ,应当先行取得投资者同意,并履行登记备案等法律法规以及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程序。

  五 、【投资者】资产管理产品的hydraulic cold oil press machine投资者分为不特定社会公众和合格投资者两大类。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 ,投资于单只资产管理产品不低于一定金额且符合下列条件的自然人和法人。

  (一)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  ,且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 。

  (二)最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法人单位。

  (三)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视为合格投资者的其他情形。

  合格投资者投资于单只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30万元  ,投资于单只混合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40万元,投资于单只权益类产品、单只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 。合格投资者同时投资多只不同产品的 ,投资金额按照其中最高标准执行 。

  六 、【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金融机构发行和销售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坚持“了解产品”和“了解客户”的经营理念,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向投资者销售与其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相适应的资产管理产品。禁止欺诈或者误导投资者购买与其风险承担能力不匹配的资产管理产品 。金融机构不得通过对资产管理产品进行拆分等方式 ,向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低于产品风险等级的投资者销售资产管理产品。

  金融机构应当加强投资者教育,不断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意识 ,向投资者传递“卖者尽责 、买者自负”的理念,打破刚性兑付。

  七 、【金融机构及资管从业人员资质要求】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应当具备与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 ,公司治理良好,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问责机制健全。

  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资产管理业务人员的资格认定、培训、考核评价和问责制度 ,确保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行业经验和管理能力 ,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监管规定以及资产管理产品的法律关系、交易结构 、主要风险和风险管控方式,遵守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标准 。

  对于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本意见规定的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从业人员 ,依法采取处罚措施直至取消从业资格 ,禁止其在其他类型金融机构从事资产管理业务 。

  八、【金融机构受托管理职责和投资者保护】金融机构运用受托资金进行投资,应当遵守审慎经营规则 ,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 。

  金融机构应当履行以下管理人职责:

  (一)依法募集资金  ,办理产品份额的发售和登记事宜。

  (二)办理产品登记备案手续 。

  (三)对所管理的不同产品受托财产分别管理、分别记账 ,进行投资。

  (四)按照产品合同的约定确定收益分配方案,及时向投资者分配收益 。

  (五)进行产品会计核算并编制产品财务会计报告。

  (六)依法计算并披露产品净值 ,确定申购、赎回价格 。

  (七)办理与受托财产管理业务活动有关的信息披露事项 。

  (八)保存受托财产管理业务活动的记录、账册、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 。

  (九)以管理人名义 ,代表投资者利益行使诉讼权利或者实施其他法律行为 。

  (十)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职责。

  金融机构未按照勤勉尽责原则切实履行受托管理职责 ,造成投资者损失的 ,应当依法向投资者承担赔偿责任。

  九 、【产品代销】金融机构代理销售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6yl-100 oil press machine资产管理产品,应当符合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资质条件 。未经金融管理部门许可,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不得代理销售资产管理产品。

  金融机构应当建立资产管理产品的销售授权管理体系,明确代理销售机构的准入标准和程序 ,明确界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确相关风险的承担责任和转移方式。

  金融机构代理销售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建立相应的内部审批和风险控制程序 ,对发售机构的信用状况、经营管理能力、市场投资能力、风险处置能力等开展尽职调查 ,要求发售机构提供详细的产品介绍 、相关市场分析和风险收益测算报告 ,进行充分的信息验证和风险审查,确保代理销售的产品符合本意见规定并承担相应责任 。

  十、【公募和私募产品的投资要求】

  【公募产品】公募产品主要投资风险低 、流动性强的债权类资产以及上市交易的股票  ,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不得投资未上市股权 。公募产品可以投资商品及金融衍生品,但应当符合法律法规以及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 。

  现阶段 ,银行的公募产品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如发行权益类产品和其他产品 ,须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 ,但用于支持市场化 、法治化债转股的产品除外。

  【私募产品】私募产品的投资范围由合同约定,可以投资债权类资产 、上市交易(挂牌)的股票、未上市企业股权(含债转股)和受(收)益权,并严格遵守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

  十一 、【投资限制及鼓励】资产管理产品进行投资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

  (一)【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是指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等国务院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交易市场交易的具有合理公允价值和较高流动性的债权性资产,具体认定规则由人民银行会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另行制定。其他债权类资产均为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 。

  金融机构发行资产管理产品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  ,应当遵守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有关限额管理、风险准备金要求 、流动性管理等监管标准  。行业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未制定相关监管标准的 ,由人民银行督促根据本意见要求制定与其他行业一致的监管标准并予以执行 。

  金融机构不得将资产管理产品资金直接或者间接投资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受(收)益权的投资限制由人民银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另行制定 。

  (二)【禁止投资的行业】资产管理产品不得直接或者间接投资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禁止进行债权和股权投资的行业和领域 。

  (三)【鼓励投资】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发行资产管理产品募集资金支持国家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建设 、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领域 。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发行资产管理产品募集资金支持经济结构转型和降低企业杠杆率。

  (四)【外币产品】跨境资产管理产品及业务  、境内外币资产管理产品及业务应当符合外汇管理有关规定。

  十二 、【信息披露和透明度】金融机构应当向投资者主动、真实、准确 、完整、及时披露资产管理产品募集信息 、资金投向、杠杆水平、收益分配 、托管安排、投资者账户信息和主要投资风险 。国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公募产品信息披露】金融机构应当建立严格的公募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制度  ,明确定期报告 、临时报告、重大事项公告 、投资风险披露要求以及具体内容 、格式。在本机构官方网站或者通过投资者便于获取的方式,按照规定或者开放频率披露开放式产品净值,每周披露封闭式产品净值 ,定期披露其他重要信息。

  【私募产品信息披露】私募产品的信息披露方式 、内容、频率由产品合同约定,但金融机构应当至少每季度向投资者披露产品净值和其他重要信息。

  【固定收益类产品信息披露】除资产管理产品通行的信息披露要求外,金融机构还应当在显要位置向投资者充分披露和提示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投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产品投资债券面临的利率 、汇率变化等市场风险以及债券价格波动情况 ,产品投资每笔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融资客户、项目名称、剩余融资期限、到期收益分配、交易结构 、风险状况等 。

  【权益类产品信息披露】除资产管理产品通行的信息披露要求外 ,金融机构还应当在显要位置向投资者充分披露和提示权益类产品的投资风险 ,包括但不限于产品投资股票面临的风险以及股票价格波动情况等 。

  【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信息披露】除资产管理产品通行的信息披露要求外  ,金融机构还应当在显要位置向投资者充分披露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挂钩资产、持仓风险 、控制措施以及衍生品公允价值变化等 。

  【混合类产品信息披露】除资产管理产品通行的信息披露要求外,金融机构还应当向投资者清晰披露混合类产品的投资资产组合情况,并根据固定收益类 、权益类 、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投资比例充分披露和提示相应的投资风险。

  十三  、【公司治理与风险隔离】主营业务不包括资产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资产管理子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暂不具备条件的可以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业务经营部门开展业务。

  金融机构不得为资产管理产品投资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或者股权类资产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担保或者回购承诺。

  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应当确保资产管理业务与其他业务相分离,代客业务与自营业务相分离,资产管理产品与其代销的金融产品相分离,资产管理产品之间相分离,资产管理业务操作与其他业务操作相分离。

  十四、【第三方独立托管】本意见发布后 ,金融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资产应当由具有托管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独立托管,法律 、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过渡期内 ,具有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资质的商业银行可以托管本行理财产品 ,但应当为每只产品单独开立托管账户 ,确保资产隔离。过渡期后 ,具有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资质的商业银行应当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该商业银行可以托管子公司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但应当实现实质性的独立托管。独立托管有名无实的 ,由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纠正和处罚 。

  十五 、【规范资金池】金融机构应当做到每只资产管理产品的资金单独管理 、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不得开展或者参与具有滚动发行 、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 。

  金融机构应当合理确定资产管理产品所投资资产的期限,加强对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

  为降低期限错配风险 ,金融机构应当强化资产管理产品久期管理 ,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金融机构应当根据资产管理产品的期限设定不同的管理费率,产品期限越长 ,年化管理费率越低 。

  资产管理产品直接或者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终止日不得晚于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的到期日或者开放式资产管理产品的最近一次开放日 。

  资产管理产品直接或者间接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及其受(收)益权的 ,应当为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并明确股权及其受(收)益权的退出安排。未上市企业股权及其受(收)益权的退出日不得晚于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的到期日 。

  金融机构不得违反相关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 ,通过为单一项目融资设立多只资产管理产品的方式  ,变相突破投资人数限制或者其他监管要求 。同一金融机构发行多只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同一资产的 ,为防止同一资产发生风险波及多只资产管理产品 ,多只资产管理产品投资该资产的资金总规模合计不得超过300亿元 。如果超出该限额,需经相关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十六、【资产组合管理】金融机构应当确保每只资产管理产品所投资资产与投资者的风险承担能力相适应 ,做到每只产品所投资资产的构成清晰 、风险可识别。

  金融机构应当控制资产管理产品所投资资产的集中度 。单只公募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单只证券或者单只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值不得超过该资产管理产品净资产的10%,同一金融机构发行的全部公募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单只证券或者单只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值不得超过该证券市值或者证券投资基金市值的30% ,全部开放式公募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单一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不得超过该上市公司可流通股票的15% ,全部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单一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不得超过该上市公司可流通股票的30% 。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

  非因金融机构主观因素致使不符合前述比例限制的 ,金融机构应在流动性受限资产可出售、转让或者恢复交易的10个交易日内进行调整。

  十七 、【强化资本和准备金计提要求】金融机构应当按照资产管理产品管理费收入的10%计提风险准备金,或者按照规定计提操作风险资本或相应风险资本准备 。风险准备金余额达到产品余额的1%时可以不再提取。风险准备金主要用于弥补因金融机构违法违规、违反资产管理产品协议、操作错误或者技术故障等给资产管理产品财产或者投资者造成的损失。

  十八 、【打破刚性兑付监管要求】

  【净值管理】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 ,净值生成应当符合公允价值原则 ,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收益和风险。按照公允价值原则确定净值的具体规则另行制定 。

  【刚兑认定】经人民银行或者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认定,存在以下行为的视为刚性兑付:

  (一)资产管理产品的发行人或者管理人违反公允价值确定净值原则对产品进行保本保收益 。

  (二)采取滚动发行等方式使得资产管理产品的本金 、收益、风险在不同投资者之间发生转移 ,实现产品保本保收益 。

  (三)资产管理产品不能如期兑付或者兑付困难时 ,发行或者管理该产品的金融机构自行筹集资金偿付或者委托其他金融机构代为偿付。

  (四)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共同认定的其他情形 。

  【分类惩处】经认定存在刚性兑付行为的 ,区分以下两类机构加强惩处 :

  (一)存款类金融机构发生刚性兑付的 ,认定为利用具有存款本质特征的资产管理产品进行监管套利,由银监会和人民银行按照存款业务予以规范 ,足额补缴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基金,并予以适当处罚。

  (二)非存款类持牌金融机构发生刚性兑付的 ,认定为违规经营、超范围经营,由相关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纠正,并实施罚款等行政处罚。未予纠正和罚款的由人民银行纠正并追缴罚款 ,具体标准由人民银行制定,最低标准为漏缴的存款准备金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相应的2倍利益对价。

  【投诉举报】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金融机构存在刚性兑付行为的  ,可以向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投诉举报,查证属实且举报内容未被相关部门掌握的 ,给予适当奖励。

  外部审计机构在对金融机构进行审计时 ,如果发现金融机构存在刚性兑付行为的 ,应当及时报告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

  十九、【统一负债要求】资产管理产品应当设定负债比例(总资产/净资产)上限 ,同类产品适用统一的负债比例上限 。每只开放式公募产品的总资产不得超过该产品净资产的140%,每只封闭式公募产品 、每只私募产品的总资产不得超过该产品净资产的200%。计算单只产品的总资产时应当按照穿透原则合并计算所投资资产管理产品的总资产 。

  资产管理产品的持有人不得以所持有的资产管理产品份额进行质押融资 ,放大杠杆。

  个人不得使用银行贷款等非自有资金投资资产管理产品 ,资产负债率达到或者超出警戒线的企业不得投资资产管理产品,警戒线的具体标准由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另行规定  。

  二十、【分级产品设计】以下产品不得进行份额分级  。

  (一)公募产品 。

  (二)开放式私募产品。

  (三)投资于单一投资标的私募产品,投资比例超过50%即视为单一 。

  (四)投资债券 、股票等标准化资产比例超过50%的私募产品 。

  分级私募产品的总资产不得超过该产品净资产的140% 。分级私募产品应当根据所投资资产的风险程度设定分级比例(优先级份额/劣后级份额,中间级份额计入优先级份额) 。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分级比例不得超过3:1,权益类产品的分级比例不得超过1:1 ,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 、混合类产品的分级比例不得超过2:1。发行分级资产管理产品的金融机构应当对该资产管理产品进行自主管理,不得转委托给劣后级投资者 。

  分级资产管理产品不得直接或者间接对优先级份额认购者提供保本保收益安排。

  本条所称分级资产管理产品是指存在一级份额以上的份额为其他级份额提供一定的风险补偿 ,收益分配不按份额比例计算,由资产管理合同另行约定的产品。

  二十一  、【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金融机构不得为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产品提供规避投资范围、杠杆约束等监管要求的通道服务。

  资产管理产品可以投资一层资产管理产品,但所投资的资产管理产品不得再投资其他资产管理产品(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除外)。

  金融机构将资产管理产品投资于其他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 ,从而将本机构的资产管理产品资金委托给其他机构进行投资的,该受托机构应当为具有专业投资能力和资质的受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监管的金融机构 ,并切实履行主动管理职责,不得进行转委托,不得再投资其他资产管理产品(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除外)。委托机构应当对受托机构开展尽职调查 ,实行名单制管理,明确规定受托机构的准入标准和程序 、责任和义务  、存续期管理、利益冲突防范机制、信息披露义务以及退出机制  。委托机构不得因委托其他机构投资而免除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 。

  金融机构可以聘请具有专业资质的受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监管的机构作为投资顾问 。投资顾问发出交易指令指导委托机构在特定系统和托管账户内操作。

  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和国家有关部门应当对各类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实行平等准入 、给予公平待遇。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基于风险防控考虑 ,确实需要对其他行业金融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采取限制措施的,应当充分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并达成一致 。

  二十二、【智能投顾】金融机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 、采用机器人投资顾问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应当经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许可 ,取得相应的投资顾问资质 ,充分披露信息,报备智能投顾模型的主要参数以及资产配置的主要逻辑 。

  金融机构运用智能投顾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应当严格遵守本意见有关投资者适当性、投资范围 、信息披露、风险隔离等一般性规定 ,并根据智能投顾的业务特点  ,建立合理的投资策略和算法模型 ,充分提示智能投顾算法的固有缺陷和使用风险 ,为投资者单设智能投顾账户,明晰交易流程,强化留痕管理 ,严格监控智能投顾的交易头寸 、风险限额、交易种类、价格权限等 。

  金融机构委托外部机构开发智能投顾算法 ,应当要求开发机构根据不同产品投资策略研发对应的智能投顾算法,避免算法同质化加剧投资行为的顺周期性 。金融机构应当针对由此引发的市场波动风险制定应对预案。因算法同质化、编程设计错误、对数据利用深度不够等智能投顾算法模型缺陷或者系统异常 ,导致羊群效应 、影响金融市场稳定运行的 ,金融机构应当采取人工干预措施 ,强制调整或者终止智能投顾业务 。

  金融机构应当依法合规开展人工智能业务 ,不得借助智能投顾夸大宣传资产管理产品或者误导投资者,并切实履行对智能投顾资产管理业务的管理职责  ,因违法违规或者管理不当造成投资者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 。开发机构应当诚实尽责 、合理研发智能投顾算法,保证客户和投资者的数据安全  ,不得使用恶意代码损害投资者利益 ,如存在过错,金融机构有权向开发机构进行损失追偿或者要求承担相应的责任  。

  二十三 、【关联交易】金融机构不得以资产管理产品的资金与关联方进行不正当交易、利益输送 、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 ,包括但不限于投资于关联方虚假项目  、与关联方共同收购上市公司 、向本机构注资等。关联方按照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确定 。

  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产品投资本机构、托管机构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者与其有其他重大利害关系的公司发行或者承销的证券,或者从事其他重大关联交易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批机制和评估机制 ,并向投资者充分披露信息  。

  二十四、【统计制度】建立资产管理产品统一报告制度 。人民银行负责统筹资产管理产品的数据编码和综合统计工作 ,会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拟定资产管理产品统计制度,建立资产管理产品信息系统,规范和统一产品标准 、信息分类 、代码、数据格式 ,逐只产品统计基本信息 、募集信息 、资产负债信息和终止信息。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加强资产管理产品的统计信息共享 。

  金融机构于每只资产管理产品成立后5个工作日内 ,向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同时报送产品基本信息和起始募集信息;于每月10日前报送存续期募集信息 、资产负债信息 ,于产品终止后5个工作日内报送终止信息。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 、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票据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保险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中保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有限公司于每月10日前向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同时报送资产管理产品持有其登记托管的金融工具的信息。

  在资产管理产品信息系统正式运行前 ,人民银行会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依据统计制度拟定统一的过渡期数据报送模板;各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对本行业金融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于每月10日前按照数据报送模板向人民银行提供数据,及时沟通跨行业、跨市场的重大风险信息和事项。

  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统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资产管理产品统计的具体制度由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另行制定 。

  二十五 、【监管分工】人民银行负责对资产管理业务实施宏观审慎管理  ,会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制定资产管理业务的标准规制 。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实施资产管理业务的市场准入和日常监管 ,加强投资者保护,依照本意见会同人民银行制定出台各自监管领域的实施细则。

  本意见正式实施后 ,人民银行会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建立工作机制,持续监测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和风险状况,定期评估标准规制的有效性和市场影响,及时修订完善 ,推动资产管理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十六 、【监管原则】对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监管遵循以下原则 :

  (一)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按照产品类型而不是机构类型实施功能监管 ,同一类型的资产管理产品适用同一监管标准  ,减少监管真空和套利。

  (二)实行穿透式监管,对于已经发行的多层嵌套资产管理产品,向上识别产品的最终投资者 ,向下识别产品的底层资产(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除外)。

  (三)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建立资产管理业务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完善政策工具 ,从宏观 、逆周期  、跨市场的角度加强监测 、评估和调节 。

  (四)实现实时监管,对资产管理产品的发行销售、投资 、兑付等各环节进行全面动态监管 ,建立综合统计制度 。

  二十七 、【违规行为处罚】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本意见规定 ,对违规行为制定和完善处罚规则 ,依法实施处罚 ,并确保处罚标准一致  。资产管理业务违反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由人民银行按照法律法规实施处罚 。

  二十八、【组织实施和过渡期安排】本意见正式实施后,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在本意见框架内研究制定配套细则,配套细则之间应相互衔接,避免产生新的监管套利和不公平竞争  。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设置过渡期,确保平稳过渡 。金融机构已经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自然存续至所投资资产到期 。过渡期内 ,金融机构不得新增不符合本意见规定的资产管理产品的净认购规模 。过渡期自本意见发布实施后至2019年6月30日。过渡期结束后,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产品按照本意见进行全面规范,金融机构不得再发行或者续期违反本意见规定的资产管理产品。

  二十九 、【对非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要求】资产管理业务作为金融业务  ,属于特许经营行业 ,必须纳入金融监管 。非金融机构不得发行 、销售资产管理产品 ,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非金融机构依照国家规定发行 、销售资产管理产品的 ,应当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以及本意见关于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要求  。

  非金融机构违反上述规定,为扩大投资者范围、降低投资门槛 ,利用互联网平台公开宣传 、分拆销售具有投资门槛的投资标的 、过度强调增信措施掩盖产品风险、设立产品二级交易市场等行为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21号)等进行规范清理 ,构成非法集资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非法发行证券的  ,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非金融机构违法违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并承诺或进行刚性兑付的 ,加重处罚 。

原标题 :央行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

(责任编辑:焦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